士師記3:1~2
耶和華留下這幾族,為要試驗那不曾知道與迦南爭戰之事的以色列人。好叫以色列的後代又知道又學習未曾曉得的戰事。
如何將信仰落實給兒女和下一代(傳承)?這是重要的課題,許多後代的基督徒應以此經文為警戒。根據報導,現代人在精神問題上,對東方神秘主義,新紀元運動,甚至巫術等方面的興趣增加,但基督教對世人的影響則日漸減低。我們不禁要問,世人既在尋求神,為什麼基督信仰沒有對人們的生活發生更大的影響呢?前不久在網路上有一篇關於記者在美國911事件以後訪問葛理翰牧師女兒的文章流傳,他的內容是回應一些人們常常對現今的社會現象所發出的質疑,葛理翰的女兒的回答也相當感人(可上網參閱國度復興報2002年9月15日心靈之窗)。
保羅很清楚的告訴我們,我們爭戰的對象是與天空屬靈氣的惡魔爭戰,然而對新一代的信徒來說,這種感覺如果沒有建立在以福音事工為動力的教會時,是很難察覺的,但也就是我們要重新來思考與認識的重要課題。
士師記(3:1)這一節經文說耶和華留下這幾族…,當我開始讀的時候,我很不能諒解,為什麼上帝做事老是這麼不乾脆,好像總是找人麻煩似的。後來仔細思想,這原來是上帝訓練他選民的美意!
首先上帝要他的選民學習尋求和依靠祂。當以色列人出埃及後到約書亞,這是第一代經歷神奇妙帶領的子民,但是他們的訓練場所是在曠野,所操練的多是肉體的匱乏,其次約書亞和迦勒進入迦南這流奶與密之地,他們面對的是堅固的城牆,所操練的是如何在爭戰中得勝,當約書亞這一帶得勝者以後,所留下的選民所要操練的就是誘惑了,這也是每個時代神的選民所需面對的三個階段。如今我們所面對的問題應該可歸為這最後一類,多數經過得勝之後所留下的產業的承接者,大多是一群沒有經歷過以上三階段的幼嫩子民,他們特別容易對新的事物產生好奇,尤其是暴露在異族的環境當中。猶如現代多數信徒被現今的社會現樣所妥協一般,跟隨著科技的日新月異,時間的被綑綁,價值觀的偏頗與狹隘,早已忘記選民應有的天職,很容易就忘記自己是被分別出來的族類,是尊君的祭師。
但事實上基督徒應該是一群精兵,是被賦予不為自己而活的使命,所以能夠面對人生的困境時依然自得,能夠從面對困境中學得安慰人的技倆,這正是未曾知曉之戰事的本質之一。
讀士師記總是讓人感慨萬千,當以色列國中沒有士師當政時,人民很快的就走歪了道路隨著外邦人的偶像起舞,彷彿出埃及的眾百姓一般遊走於曠野之間。看以色列的歷史對照神的百姓,無論那個時代,這種現象絲毫沒有多大改變。只要一不留心,第二代以下的基督徒很容易就會走樣。
那麼到底要如何教育下一代的信徒使他們不致走偏了道路呢?士師記第三章第一節說:「耶和華留下這幾族,為要試驗那不曾知道與迦南爭戰之事的以色列人」這樣留下的這幾族對信徒到底包含了什麼樣的特性可以成為我們居安思危學習的樣版呢?
我在查爾斯‧史丹利牧師的講道中學到了一個英文單字(HALT),非常有意思,他說H是飢餓hungry,以色列人在出埃及時因飢餓而抱怨;A是angry生氣,摩西年輕時因為生氣而殺了埃及人而逃亡;L是lonely寂寞,烏利亞之妻拔示巴,而T則是tired疲倦,耶穌在曠野受魔鬼試探。
以上四點狀況發生在基督徒身上時,就是最容易受魔鬼試探的時候,但這些是探視屬於肉體性的試探,大部分比較容易發生在初代的信徒身上。接下來一代的信徒他們會面對的問題就有所不同了,他們的問題多在飽足之後才發生。
享受成功的果實的同時往往是失敗的開始。
我們看(士1:19),這節說「猶大不能趕出平原的居民,因為他們有鐵車」。這就好像約書亞的同伴探子當年看見了巨人一般,每當我們舒適的時候,我們就不想爭戰,我們會找出無數的藉口來阻擋向前,與現今對照,其中最明顯的例子就是許多教會形成了內向式的團契,他們不斷強調他們注重的是質的提升,而事實是信徒早已淪為「飼料雞」根本就談不上質了。他們會對不願意爭戰編製許多的理由,甚至以高舉「愛好和平」為由。另外他們對儀式的注重往往高過於神。當這種舒適圈形成以後,教會的各種向外活動即刻停止,尤其會產生排外現象。他們會自動縮小神的能力,使用人為的方法多過於尋求神,以致於失去享受神同在的喜樂,失去與神親密的關係,這些現象可以從許多教會省略掉禱告會看出。
其次(士1:28)這節又說「及至以色列強盛了,就使迦南人做苦工,沒有把他們全然趕出」。俗話說飯飽思淫慾,這裡說以色列強盛了,其實他們才小有了一些成就,他們就鬆懈了。反觀我們的信仰,初信階段好像凡是都很順利,但是我們的生活中往往還是保留了許多不願意正面對付的問題,我們以為可以躲避神的面,許多壞習慣以為神不知鬼不覺,我們常常忘記神的萬有,神貫穿一切,我們還是不願意把主權交給神來掌管。近年來由於科技的急速發展,許多犯罪的行為也充斥在網際網路之中,基督徒稍有不慎就要在眼目的情慾中犯罪,哪裡能躲避神的面呢?想想看今日的虛擬環境,多少年輕的信徒也迷失在其中!
另外在成功的背後往往是驕傲的開始,驕傲使人想要與神同等,使人沒有還自以為有,所以許多的罪轄制了人的內心,使人開始認不清事實。以為教會已經建立了,自己也有許多服事,有些人甚至認為他們的父母或是祖父母是教會建立的大功臣,教會的元老,他們待在教會的時間比牧者還長,沒什麼事是不知道的,所以牧者必須聽他們的,教會中的許多事物都必須按照他們的規矩來,因為他們是創始家族,教會不能忘記他們的功勞,他們把牧者當成在他們中間服苦的迦南人,以上種種驕傲的心和信主以後就天下太平的思想,也是阻斷了我們與神親密的關係的原因之一。
近年來更有許多牧者的修正神學逐漸的與世界妥協,就如(士2:2)說「你們不可與這地的居民立約,要拆毀他們的祭壇,你們竟沒有聽從我的話」。與世界的妥協是另外一個使信徒致命並且遭受網羅的重要因素。例如信徒在參與民俗活動的場合,立場上要十分的明確,可以用愛心說誠實話的參與,但絕對不可在別人的罪上有分(把偶像帶回家當成藝術品、為迎合人心有些人會故意把佛教當成高深的學問以討對方歡欣等)。
以上幾點也都是致使後代逐漸不認識神的眾要原因(士2:10)「後來有別的世代興起,不知道耶和華,也不知道耶和華為以色列人所行的事」。
我們不斷的把神的作為縮小,來合乎我們的思想。總總致命的循環,不斷的發生在基督徒身上。我們常聽神並沒有孫子,但我們卻常常在其中看見許多後代的信徒生活在不信之中,並且不曉得如何與主同行,失去在信仰中與神同工的樂趣。
其實上帝一直要我們回歸到他的面前,他的方式簡單得令人難以想像,他只要人回到他面前,專心向他祈求,正如撒母耳記上15章22節,這位最後的士師所說:「 耶和華喜悅燔祭和平安祭,豈如喜悅人聽從他的話呢?聽命勝於獻祭;順從勝於公羊的脂油。」
教導下一代認識神的話,是以行為行出信心的榜樣為基礎,將人引到神面前,使人自己跟神發生親密的關係,這是一種少教導而多帶領的人生,這是我在屬靈長者身上所學習到的生活原則。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